原创 maoask 网视互联
作者:猫叔
这两年,微短剧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影视圈,也成功地霸占了观众的手机屏幕。
《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2027年将突破1000亿。
然而,这场看似风光无限的 “造富运动” 背后,却暗藏着一个无法绕开的生存法则——投流。
流量赌局:投流成本吞噬利润
微短剧的商业模式,本身就高度依赖流量投放。
据业内人士透露,投流成本通常占充值流水的 70%-90%,部分项目甚至 “入不敷出”。
某影业公司负责人坦言:“一部 50 万成本的短剧,若单日充值达千万,利润仅 100 万 - 300 万,投流费用可能高达七八百万。”
这种 “以量换利” 的模式下,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只有极少数爆款能覆盖成本,多数项目沦为炮灰。
目前,抖音算法推荐机制下,短剧生命周期通常仅7-15天。若未在黄金期内引爆,投流费用将打水漂。而能否在黄金期引爆,全赖投流公司的投流策略。
事实上,超80%因投流成本失控(CPM千次曝光成本超50元)或内容同质化导致亏损。而那些没有亏损的,只要先期ROI达标,基本都会追加预算,直到热度耗尽。
这种策略虽能催生短期爆款,但也让行业陷入 “不投流就没流量,投流就可能亏本” 的恶性循环。
本末倒置:投流专员数量是编剧的3倍
微短剧团队对投流的重视程度,从人员数量配置也可以看出。
某MCN机构内部文件显示,其短剧团队配置中,投流专员数量是编剧的3倍。
为追求效率,微短剧团队重复使用“总裁虐恋”“重生复仇”“豪门赘婿”等套路化剧本,并总结出13种固定模板,内容生产彻底沦为工业化流水线,还美其名曰是“成功经验”“爆款密码”“市场需要”“观众爱看”。
这就导致用户审美疲劳加速,微短剧生命周期从3个月骤减至3周。
事实上,观众对“无脑爽剧”的热情正在快速消退,用户行为数据或许能揭示出更残酷的真相——短剧完播率持续下滑至15%,付费转化率中位数仅为2.3%。
短剧平台对于短剧片方的“投流”行为,也是乐见其成,甚至暗地施压。
在某些短剧平台的算法里,自然流量占比跌破10%的剧集,就会减少推荐。
而剧方的“自然流量”,只能依靠投流实现。
这就形成了死亡螺旋,将创作者牢牢锁在了“投流”的绞架上,欲罢不能。
破局之路:“微短剧+”的价值挖掘
草莽时代有草莽时代的打法,精品化之后也有精品化的策略。跟着政策来,随着平台走,永远都不会错。
政策层面自不必说,广电总局一直在推动微短剧精品化、规范化,也一直在鼓励微短剧跨界融合,比如: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普法,微短剧+出海……
微短剧的定位不应该是“快餐”,也可以成为主菜,可以为其他领域提供价值,可以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各地广电局也在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广电总局已设立网络视听精品扶持专项基金,只是目前还未公布细则。
就连福建省广电局,也启动了2025-2027三年计划,拿出3000万真金白银,支持100部微短剧。
平台层面,抖音、快手等推出分账激励政策,爱奇艺也开始布局,红果短剧启动 “果燃计划”,最高投资 200 万元扶持精品内容。
微短剧行业的 “投流困局”,本质是流量红利消退后,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当用户从 “尝鲜” 转向 “择优”,当监管从 “放任” 转向 “规范”,唯有告别 “赌徒思维”,回归内容价值,方能在这场残酷的洗牌中存活下来。
毕竟,潮水看似汹涌,但很难再浑水摸鱼,谁能掌舵引领行业,谁还在裸泳,很快就见分晓。
原标题:《微短剧困局:投流就要亏本,亏本也要投流》
上一篇:蛇年生肖为性无能
下一篇:生肖中装死本领高强的动物是龙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