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工人日报:给AI“复活”生意立好规矩和底线

  • 旅游
  • 2025-04-08 07:27:04
  • 2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寄托哀思时,而今年清明,一项特殊的“生意”悄然升温——AI“复活”服务,只需提供照片、语音等素材,就可以借助AI技术,让离世的亲人以数字形式“重现”,不仅能够做到音容宛在,甚至还能交流“谈心”。

工人日报:给AI“复活”生意立好规矩和底线

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平台上,AI“复活”技术已成一门新生意。众多商家纷纷推出相关产品,根据服务的复杂程度和质量差异,价格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有的商家提供基础的照片动态化服务,价格较为亲民,只需几十元甚至更低;进阶服务则可结合语音克隆和虚拟形象驱动,实现简单对话;而更高级的则可进行“定制”,模拟逝者“记忆”进行深度互动,当然收费也更高。

据厦门一家科技公司透露,清明节前夕的订单量增加了近三倍,电商平台部分店铺的相关产品已售出数千单。当硅基代码开始承载碳基生命的情感寄托,一个特殊的情感消费市场已在悄然间形成。

事实上,利用AI技术“复活”逝者并非新鲜事。院士AI“复原人”在追思仪式上提问互动;音乐人用AI“复活”离世女儿;公司已故创始人以数字人形象“重现”公司年会……如今,得益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大模型的突破,数字人构建门槛大幅降低,AI“复活”也逐渐从个案走向商业化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缅怀方式,是人们的情感需求在科技时代的延伸。

在一家销量过千的商铺,能看到这样的评论:“声音克隆得就像是爷爷真的在跟我说话,解了我的一个心结”“谢谢商家帮忙,让我与在天堂的阿婆拥抱”……有从业者表示,与已故亲友短暂重逢、特殊场合的寄语、了却未尽的遗憾,是目前AI“复活”的主要需求。还有从业者认为,该服务属于“情感陪伴赛道”,本质是自我疗愈。

温情的背后,也有人担心:这样是否尊重逝者?平台或商家是否会泄露隐私,发生侵权?这样的担忧并不无道理。此前,一些网络博主利用AI生成技术“复活”已逝明星的做法引发争议,明星家属及经纪人纷纷表达了不满与抗议,并要求立即停止侵权行为。

除了伦理问题,在法律层面,AI“复活”逝者服务同样存在诸多风险和争议:谁可以授权去“复活”一个人?经济效益和相关责任之间的冲突怎么界定?AI“复活”过程中涉及大量敏感的隐私信息如何保护?商家提供的服务若被不法分子获取,用于伪造、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该如何追责?技术虽能跨越生死界限,但不能无视法律与伦理的边界。看到AI技术在人类情感需求领域释放出巨大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诸多问题和规则仍待厘清。

当下,人工智能已赋能千行百业,正重塑我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带来更多可能。而除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活品质,在延展精神世界和满足情感需求方面,AI技术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结论是开放的,思考是必须的,唯有立好规矩和底线,才能让技术向善,服务于人,而不只是沦为“生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