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于佩尔将在上海演《樱桃园》:剧中的哲学观关乎我们的生活

  • 科技
  • 2025-04-09 06:57:04
  • 8

“契诃夫的作品伟大之处在于,它总是能有时代的回响,充满着哲学的隐喻。这部剧的主题有关于脆弱,有关于年轻人的未来,老一辈对过往的遗憾,这里面的所有的哲学观都是在关乎我们生活。”——于佩尔

话剧《樱桃园》演出在即,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于佩尔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她7年前曾经来过的上海文化广场,和媒体见面并分享这一作品。

4月初春的傍晚,这位法国国宝级女演员,戴着墨镜和丝巾,穿着阔腿长裤和皮装夹克,特别“法式”地出现在剧场贵宾室,纤弱挺拔的身材和文艺冷艳的气质,让人很难想象,她真实的年纪,已经是72岁。

伊莎贝拉·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

柳鲍芙的扮演者伊莎贝拉·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以及罗巴辛的扮演者阿达马·迪奥普(Adama Diop)

大部分中国观众因为电影而熟悉于佩尔,在她近半个世纪的演艺生涯中,已经出演了140多部电影。她获得过9座国际A类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其中包括两次戛纳影后,两次威尼斯影后,以及两次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女主角,2017年还凭借《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和奥斯卡奖影后提名。

事实上,这位法国文艺片女王,多年来也一直活跃于剧场和舞台。她几乎和当今世界剧坛所有最知名的戏剧导演合作过。去年年底,她就曾来到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而与之合作的导演,正是当下国际剧坛最当红的伊沃·凡·霍夫(Ivo van Hove)。

时隔4个月,于佩尔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她演绎的是契诃夫笔下《樱桃园》里的女主角柳鲍芙,而这部法语话剧的导演,则是阿维尼翁现任艺术总监蒂亚戈·罗德里格斯(Tiago Rodrigues)。4月11-13日,这部当年阿维尼翁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就将在上海文化广场拉开大幕。

《樱桃园》剧照 (photo credit-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Festival d’Avignon)

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电影和戏剧的表演方式对我都非常有吸引力。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在表演上会有区别,但是核心方法是不变的。无论在电影或剧场,我都是一样的演员。与剧场深厚的羁绊,对我而言极为重要。” 她甚至提到,在目前的工作中,戏剧表演更多一点。

最近几年,于佩尔频繁和世界知名戏剧导演合作,不仅如此,她在巴黎还拥有两家剧院。仅去年,她就有4部舞台剧作品先后上演,除了《樱桃园》《玻璃动物园》,她还和罗密欧·卡斯特鲁奇合作了法国剧作家让·拉辛创作的《贝热尼丝》(Bérénice),和罗伯特·威尔逊合作了《玛丽如是说》(Mary Said What She Said)。后两部,都是当今国际剧坛大师级导演与之合作的独角戏,在剧中,于佩尔都有大段的独白,并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角色。

《樱桃园》剧照 (photo credit-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Festival d’Avignon)

《樱桃园》是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生前的最后一部剧作。围绕着“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贵族庄园的崩溃消逝,映照时代的更迭,以及时代洪流的不可阻挡。自1904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后,便成为该剧院当之无愧的“镇院之宝”。一百多年后,这部剧依然在世界各地以各种版本上演,成为戏剧文学和舞台不可磨灭的经典。

剧中的女主角柳鲍芙,一个即将失去樱桃园的庄园主,在于佩尔看来,这是契诃夫刻画的所有女性角色里很耐人寻味的一位。在“被时代抛弃的落后者”的标签之外,于佩尔希望赋予角色一种现代性的疏离和独立:她失去了樱桃园,也嘲讽着自己的荒诞。

“契诃夫的作品伟大之处在于,它总是能有时代的回响,充满着哲学的隐喻。这部剧的主题有关于脆弱,有关于年轻人的未来,老一辈对过往的遗憾,这里面的所有的哲学观都是在关乎我们生活。”

《樱桃园》剧照 (photo credit-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Festival d’Avignon)

“每一位导演都有自己的野心和想法”,在谈到这一版《樱桃园》时,于佩尔尤其提到了舞台上用的那些椅子。这部剧的首演是在阿维尼翁的教皇宫,一个露天的剧场,导演用了教皇宫里面的椅子,从整齐摆放,到杂乱地堆成一团,寓意着樱桃园及一种秩序的崩溃,也提醒着所有人,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连接。

舞台上是极简主义的视觉效果,三条横轨切割开了舞台,每条轨道上安置着如樱桃树般的灯束,银色钢架可以在轨道上任意滑动。现场演奏的摇滚乐穿插其中。蒂亚戈认为,这部作品仿佛一座镜宫,错综复杂,时而悲、时而喜、时而伤感、时而希冀,时而关乎终结,时而关乎未来。镜面映射出一个大家族的盘根错节,一个危机中的人类群体。而他也希望借此发问:当旧秩序崩塌,人如何在流动的世界中锚定自我?

《樱桃园》剧照 (photo credit-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Festival d’Avignon)

对于中国和上海,于佩尔并不陌生。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她就曾和家人一起来到中国旅行。二十世纪90年代 ,她随同法国电影代表团来到中国,和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们进行过会面交流。

2017年,于佩尔就曾在文化广场的舞台上为大家读杜拉斯的《情人》,并且和知名导演贾樟柯举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谈。于佩尔对那一次的行程有些感慨,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多热情的,热爱文学、电影和戏剧的观众。

于佩尔始终关注着世界电影的创作。对于中国电影人,她也并不陌生。她说自己喜欢贾樟柯、毕赣的电影,也看过娄烨的作品,最近还看了邵泽辉的《好东西》,觉得很不错。

她说,这是她第四次来到上海,之前几次有些匆匆,未能来得及好好探索这座城市。希望这一次,在上海的5天时间,能有更多的发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