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连续23年双向奔赴!江西牵手大湾区,合作空间有多大?

  • 体育
  • 2025-04-09 17:27:04
  • 6

江西与大湾区,正在双向奔赴。

近日,2025年江西—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周成功举办,以“融入大湾区,‘赣’出新精彩”为主题,推动全方位融入大湾区。本次活动是今年江西首场重大招商活动,更是新世纪以来江西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23届经贸合作活动。

2025年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推介会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由江西省商务厅提供。

去年初召开的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要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作为唯一同时与大湾区、长三角、闽三角毗邻的省份,江西既是中部崛起和内陆双向开放的领跑者,也是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更是跨区域深度协作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赣江与香江交相辉映,老区与湾区同频共振,中部地区与世界级湾区协同发展,江西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期。

01

江西2025年首场重大经贸活动,为何花落粤港澳大湾区?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江西就向大湾区发出“春天之约”。事实上,这场跨越山海的“春天的约定”,已经持续了23年,见证了“老区”+“湾区”深度协作的发展速度,成为我国跨区域协作的重要缩影。

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叶建春在推介会上作主旨演讲。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图

江西与大湾区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千年前,彼时的江西是中原进入岭南地区的必经之地,元代两地大部分地区一度被共同划入江西行省的范畴,自古交往密切,共饮一江水、同属一家亲,可谓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商缘相连。

近年来,赣粤合作日益深入,江西先后加入泛珠三角“9+2”合作机制、与广东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赣州与深圳、吉安与东莞形成结对合作关系,赣深之间更形成“2小时交通圈”,无论时空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前所未有之近。

过去2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由城市群上升为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同一时期,江西也从地处内陆腹地的传统工业大省,一跃成为“双向开放,惠通四方”的新兴大省,坐拥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断跃升。

江西开放平台体系完备,开放平台数量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图

规模体量越大、产业基础越好、创新动能越强、区域发展能级越高,跨区域协作的广度、深度和融合度就越高。

江西与大湾区的协作,已从最初的产业转移、对口帮扶,摇身一变为“你来我往”的双向奔赴。从交通互联、设施互通到产业相链、平台共建、创新联动再到政策互通、营商环境对标,从“硬联通”到“软联通”再到“心联通”,几乎涵盖方方面面。

这一次之所以将年度重磅招商的“头啖汤”放在大湾区,且在深港澳三地联动招商,除了地缘、人缘、商缘的深厚渊源外,更重要的是大湾区既是江西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也是江西实现由内陆走向蓝海重要的战略通道。

一方面,江西本身面临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升级的需求,“1269”行动计划擘画了江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蓝图。大湾区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集聚地,资本活跃、创新资源汇聚、产业协同高效、国际化水平一流,两者之间存在充分的产业互补和协作空间。

根据江西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广东是江西利用省外项目资金的第一来源地,2024年,全省实际利用广东企业资金3345.16亿元,占比30.52%,位列各地区之首,包括比亚迪、华为、格力、欣旺达、天赐、康佳、立讯精密在内的湾区重点企业纷纷涌入江西。

另一方面,无论是“江西制造”还是“如画江西”,在国内都已打响名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是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的自然选择,而大湾区尤其是港澳两地正是出海的桥头堡。

数据显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江西第一大单体贸易伙伴、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资本市场、实际利用外资第一来源地,而江西与澳门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也呈现飙升之势。

因此,江西此次经贸活动特别推出“赣贸优品 惠通全球”贸易供采(大湾区)专场对接会,从大湾区链接国际贸易网络,拓展全球“朋友圈”;同时举办“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文旅推介会,启动“Discover Jiangxi”海外推广计划,实施“景区出海”行动,向港澳及国际市场立体传播江西品牌。

“赣贸优品 惠通全球”贸易供采(大湾区)专场对接会电子信息产品展区。

就此而言,江西与大湾区的“春天之约”,既是贯彻落实高层关于“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要求,也是呼应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 的部署,也是呼应资金、技术、企业、人才双向循环的市场大势。

02

江西与大湾区的跨省合作,产业是重头戏。

日前举办的2025年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推介会,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3个,签约总额450.46亿元人民币,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

这些产业,无一不属于江西省“1269”重点产业链的范畴,几乎都是江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所需,凸显了产业链目标化、清单化招商的精准政策导向,既为江西打造更多万亿级产业集群增加更大助力,也进一步强化了江西与湾区之间的产业链接度。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包括比亚迪、华为、格力、欣旺达、天赐、康佳、立讯精密在内的湾区重点企业纷纷落户并持续投资“加码”江西。比亚迪在江西接连打造了抚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宜春动力电池项目,立讯精密先后投资240多亿元“重仓”江西,在吉安等地成立了5家公司。

作为融湾“桥头堡”的赣州、吉安,更成为“粤企入赣”的先行地。近3年来,赣州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来自大湾区的超140个,项目总投资突破1000亿元,四分之一规上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产业配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均每1.5天就有1家广东企业落户赣州。

4月1日,赣州市“粤企入赣”暨深赣共建产业园区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举行。赣州发布 图

大湾区企业纷纷涌入江西的背后,既是地理区位、要素成本优势的体现,也是江西经济实力、产业竞争力、开放水平与日俱增的体现。用官方的话来说,今日之江西,“产业聚链成群、创新支撑有力、市场商机无限、发展空间广阔”。

过去说起江西,“农业大省”的标签挥之不去,各类“环江西”的偏见层出不穷;如今谈起江西,“新兴工业大省”则是从官方到民间的共识。无论是千亿级万亿级产业之层出不穷,还是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之持续扩容,江西在中西部地区都已跻身第一梯队。

万亿级产业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衡量一地产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跨区域协作最大的“压舱石”。

早在2022年,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就率先突破万亿大关,2024年进一步逼近1.2万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四位,稳居中部省份首位。其中,手机产量突破1亿部、计算机整机产量突破3000万台,均列全国第四位,而半导体照明和印制电路板产业规模多年保持全国前三位。

3月31日下午,2025年江西—粤港澳大湾区经贸活动周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推介会在深圳市举行。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图

江西电子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的背后,离不开与大湾区的深度协作。据悉,江西自省外购进的电子专用材料及生产设备,一半以上来自广东,其中来自深圳的又占广东的一半以上。

广东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第一大省,处于国际竞争的最前沿,向着全球价值链高端创新的“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而江西则处于规模化扩张与产业链完善阶段,两地有着充分的互补合作空间。

如果说两省电子信息产业有着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互补的优势,那么在新能源、铜基新材料、稀土、航空制造等产业方面,江西有着更大的发展主动权。锂电、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地位举足轻重,而新能源、航空制造等产业更有了全国性的影响力。

去年11月,工信部发布最新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西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等在列,加上此前获批的赣州稀土产业集群,江西已有3大“国家队”集群,而省级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集群总数分别达到126个和67个。

不过,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还不够,要想吸引更多龙头企业落户,乃至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还需要高能级的开放平台和创新平台作为支撑,这就离不开江西构建的从国家级到省级的各类开发区矩阵。

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开发区既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主阵地,也是江西与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协作的主战场。

根据江西省商务部门提供的数据,江西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新区、20个国家级开发区、82个省级开发区、5个国家综合保税区、9个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6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4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开放平台数量在中部地区名列前茅。

如果说在劳动力、土地、超大规模市场方面,江西与其他中西部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那么众多高能级平台的存在,则带来先行一步的招商优势。当前,江西正在推动国家级开发区与东部地区开发区开展结对共建,深赣协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赣港未来产业园、吉安(东莞)产业合作园区等正在逐步落地。

一流的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优势,叠加发展迅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再加上众多高能级开放平台的存在,江西能获得大湾区、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企业的共同青睐,不是没有理由的。

03

为什么说江西与大湾区是双向奔赴?

我国的跨区域协作,已有70多年历史,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深化。从成立七大协作区到“三线建设”再到设立七个跨省市经济区域,有着鲜明的行政主导特色。

近年来,随着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体化、省际战略合作日益成熟,跨区域的双向产业协作、商贸交流、人员往来络绎不绝,市场机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市场为主导,意味着跨区域协作不再是政策要求之下的“拉郎配”,也不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定点帮扶,而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之下的你来我往、彼此成就、相互赋能。

一方面,任何世界级湾区都不可能孤立发展,无不需要庞大的人口、资源和产业腹地作为依托,而要想实现“先行一步”的发展,势必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经济纵深。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于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时期,广东则面临着“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转型压力。无论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布局,还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市场需求,抑或对冲逆全球化风险的考虑,都离不开跨区域合作。

对此,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要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加强区域合作、省际合作,更大力度推动广东创新技术、优质产品对接服务全国市场,再造发展空间新优势。

显然,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商缘相连,战略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产业底蕴深厚的江西,在广东和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广东拓展经济纵深难以绕开的存在。

且不说江西不仅是大湾区绿色食品、淡水和旅游休闲供应的“后花园”,也是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口蓄水池。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在广东29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中,来自江西的多达230万,而赣商企业更超过了5万家。

如今在产业协作的新背景下,以“研发在湾区、生产在江西”、“总部在珠江,基地在赣江”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合作机制日益成熟,跨区域的产业飞地、科创飞地层出不穷,将两地的产业互补优势推向新的高度。

国家级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另一方面,江西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快速发展期、城镇化提质提效期、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期”等战略叠加期,亟需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加以支持。

早在2019年初,江西就率先提出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重点做到通道、产业、科技、平台、功能、市场六个对接。2023年初,江西进一步出台文件提出打造成为“长珠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与“长珠闽”先进制造业形成供应链体系。

过去两年多来,面对关于“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江西提出“主动对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国家战略腹地重点支撑区域”,推动跨区域合作步入新的阶段。

江西赣州国际陆港货场货车往来作业。 视觉中国 图

新一轮跨区域合作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江西自身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从而打破单向产业梯度转移的传统模式,形成产业、人才双向循环的新格局。可以看到,过去几年来,江西的招商引资,无不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重点产业链“1269”行动计划为指引,将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得益于自身转型升级的积极实践,加上跨区域合作的助力,江西经济迎来提质发展的新阶段,工业、投资、消费增速节节向上。今年1-2月,江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4%,相比去年全年分别提速0.2、0.2、0.5个百分点。

“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江西正在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海报设计:祝碧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