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雨山 第十一诊室
图片: 黄仔 | 撰稿: 雨山 | 责编: 雨山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这个即将过去的春天里,你的情绪还好吗?
春天不止身体容易过敏,情绪也容易「过敏」。许多人在春天会感觉更躁动、焦虑和易怒。早在180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春天的自杀率最高,比冬季高20%~60%。
春季抑郁的原因还是个谜,有说法认为春天日照时间增长,气温变化剧烈,空气中还有令人鼻炎、结膜炎、皮肤瘙痒齐发作的花粉和柳絮……这些气候环境变化可能引起激素震荡,诱发情绪波动。
如果你的情绪也「过敏」了,我们今天准备了4条能缓解症状、预防抑郁的Tips,希望能帮大家度过艰难的时期~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首先,我们希望区分一下抑郁症和抑郁情绪。
抑郁症这个词如今被滥用。生活遇到不顺、工作学习遭到打击,大家就会呐喊:「我得抑郁症了!」其实这只是抑郁情绪,是正常的情绪波动,程度较轻,一段时间后就能调节回来。
▲图片来源:tenor
而真正的抑郁症发作时,几乎每天都会爆发抑郁情绪,感觉悲伤、烦躁、空虚,对平时的活动(运动、爱好、性生活)失去兴趣,且这种状态会持续至少两周。
偶尔的抑郁情绪不太可能引起认知方面的问题,但一些抑郁症患者会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身体动作缓慢、身体疼痛等症状。
抑郁症可能在一生中只发作一次,也可能多次发作。持续性情绪低落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他们可能没办法完成学业、按时完成工作、正常和人社交等等,有时候甚至连起床都非常困难。
▲图片来源:tenor
抑郁症发作会让患者非常痛苦、难以忍受,而令人不安的是,这样的痛苦正在增加,心理健康值得引起重视。
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中国抑郁和焦虑的流行趋势,发现从1990年到2021年,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长了54%,2021年达到5310万人。其中女性患病率更高,为3543.4/10万人,男性只有2222.6/10万人。
抑郁症不是「太悲观」「不开心」,它是一种精神障碍,如果确诊,一定要按照医嘱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如果只是抑郁情绪,可以进行一些活动来缓解。
以下研究可作为缓解抑郁的新提示。
选择吃素需谨慎
在我们的文化观念里,一提到「吃素」,就仿佛抛却世俗杂念,让人心境平和。
但是,2023年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无肉饮食和成年人抑郁发作有关。研究调查对象是35~74岁的14216名巴西人,在巴西,抑郁症患者几乎达到总人口的6%。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研究首先发现了素食者和肉食者的明显差别。
素食者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更高,几乎不抽烟喝酒,肥胖率和慢性病患病率更低。这些特征会让患抑郁的风险降低,因此研究人员控制了变量,只评估纯素食和非纯素食饮食跟抑郁的关系。
结果出乎意料,纯素食者的抑郁症患病风险是非纯素食者的2.05倍!只吃素的人更容易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记忆力衰退的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原因可能是营养缺乏。不吃肉让人缺乏维生素B12和Omega-3脂肪酸,而它们对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十分重要。
除了这项研究,还有一项大规模的跨国横向研究报告也发现,素食饮食与中国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轻微增加有关。
素食主义是一种个人选择,可能牵涉宗教信仰、动物保护、环境保护、个人道德等因素,旁人很难置喙。但不管选择哪种饮食,都应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营养元素,尽量保证营养均衡,才能保持身心健康。
▲图片来源:tenor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吧
这篇研究补充了上面的结果。不吃肉不太好,但一点素都不吃也不行!
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摄入更多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进行更多的休闲体力活动,与较低的抑郁水平有关。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中的25747名参与者,根据问卷得到他们的抑郁状态、饮食模式和运动情况。
饮食按照每克含活微生物量分为:低微生物饮食(经过传统热处理的食品:牛奶、熟肉、家禽、海鲜、酱汁等)、中微生物饮食(新鲜蔬菜、水果)和高微生物饮食(发酵乳制品)。
统计分析后发现,中微生物饮食摄入量增多与全身免疫炎症指数降低有关,与抑郁症状发生可能性降低有关。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关联作用,发现中微生物饮食与降低炎症的部分关联,是由体育活动介导的。
总之,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再加上坚持体育活动,有利于我们的情绪健康。
▲图片来源:tenor
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天然抗氧化成分,可以调节免疫力,维持正常肠道功能,降低慢性病发生风险。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350克。
当然,除了吃也要记得动。《世卫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提到,成年人每星期应该至少进行150分钟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剧烈活动)。
骑自行车通勤是好习惯!
运动很重要,但是打工人往往缺乏时间精力坚持运动。如果你的工作地点离家不太远,那么,你也许可以试试骑自行车上下班!
最新的研究发现,骑自行车通勤可以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对女性和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人,效果会更明显。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研究分析了苏格兰16~74岁总共378253人的数据,找出其中骑自行车上班和不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以及有多少人正在抗抑郁或焦虑。
在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中,有7.5%的男性和10.2%的女性有抗抑郁或焦虑的处方。在不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中,这个比例有所增加,分别为9.2%和15.7%。
当然,这还不能说明二者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又用biprobit模型估计了骑自行车上班对「结果」(即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或两者兼用)的平均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效果指的是骑车上班的人和不骑车上班的人之间「结果」发生的平均概率的差异。
最后发现,在5年内,与采用其他通勤方式的人相比,骑自行车上班的人,接受抗抑郁或焦虑药物处方的可能性下降了15%。也就是说,骑自行车通勤很可能减轻了他们的抑郁症状。
▲图片来源:tenor
在通勤时骑车,可以完美解决工作日没时间运动的问题,也更容易坚持下去。但如果你的通勤距离太长,无法步行或骑车,就更要注重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增加运动量了。
运动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的良方,趁着天气变暖,开始坚持运动吧!跑跑步、打打球,去健身房举铁流汗,享受身体释放带来的畅快。
帮助别人可以治愈自己
我们总说不快乐都是没钱造成的,但一项在大学生中的研究发现,报告自己快乐和不快乐的人,他们的财富、生活负面事件数量、平均绩点和体征美方面没有太大差异。
他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社会联系不同,报告自己最快乐的人也说自己拥有最好的朋友、家庭和浪漫关系。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如果能增进抑郁患者的社会联系,可能可以减轻他们的症状,他们认为和他人联系更紧密的关键是「释放善意」。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研究团队招募了122位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的参与者,将他们分为三组。两组接受了常规的精神障碍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组参与者被要求要在每周的两天内,每天做三件有益于他人的善事。
参与者们进行了十个星期的实验,第三组坚持「日行三善」,比如给朋友烤饼干,给室友留下鼓励的便利贴等等。
最后发现,三组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都在减轻,生活满意度都有所提高。而且,「日行三善」组比另外两组的改善情况更明显。
研究团队认为,人是社会动物,社会联系对于幸福感至关重要。而仅仅是参与团体活动,并不一定能让人感觉到和他人的联系。
如果参与者置身事外,对他人抱着不在乎的态度或者敌意,活动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善意加入,才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从而改善情绪问题。
▲图片来源:tenor
这一期NO 11.Lab就到这里啦!总结一下,饮食均衡、坚持运动、保持社会联系,有益于我们的精神健康,降低抑郁风险~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Ingrid S. Kohl, Vivian C. Luft, Ana Luísa Patrão, etc. Association between meatless diet and depressive episode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baseline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ult health (ELSA-Brasil)[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3.
[2] Laurie Berrie, Zhiqiang Feng, David Rice, etc. Does cycle commuting reduce the risk of mental ill-health? An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 using distance to nearest cycle pat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24.
[3] Yanwei You, Rui Wang, Jinwei Li. The role of dietary intake of live microbe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2024.
[4] David R. Cregg, Jennifer S. Cheavens. Healing through helping: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kindness, social activities, and reappraisal as well-being interventions[J].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22.
[5] Chatpol Samuthpongtorn, Allison A. Chan, Wenjie Ma, etc. F. prausnitzii potentially modul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itrus intake and depression[J]. Microbiome, 2024.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