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想要复兴美国制造业,除非上帝亲手去拧螺丝

  • 科技
  • 2025-04-07 21:29:03
  • 4

不管后世如何评价特朗普,至少在我的眼中,他确实是一个 " 知行合一 " 的人。

只不过,我说的这个 " 知行合一 " 是带引号的。

从认知上看,特朗普确实对美国社会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

他和他的团队非常敏锐地拿捏了美国社会里最失意的那批人——那些因为美国制造业外迁而失去工作岗位的铁锈带工人们,如今已经是特朗普的铁杆粉丝。

从行为上看,特朗普也的的确确是在为这群人而奔走操劳。

不论是 " 反多元化 " 还是 " 关税战 ",特朗普都在向这群人传递一个信号:外国企业再也不能占咱们便宜啦!制造业很快就要回流啦!再不会有那些喊着 " 全球化 " 和 " 多元化 " 的小鬼来捣乱啦!

更加直击人性的一点则是:在最近二十年的美国政坛,从未有任何一个上台面的政客愿意为这群失意的工人们发声,他们似乎更愿意和硅谷的极客和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聊天。

华盛顿的传统政治精英们对这群失去工作的白人工人几乎已经到了漠视的地步——骗都懒得骗,演都不屑演——在这种跌落尘埃的悲惨时刻,只有特朗普,旗帜鲜明地表达要带着这群老白男一起 MAGA。

这就是为啥 MAGA 这个口号这么让美国红脖子们狂热了,因为简直太戳这群人的痛点了——你给一个铁锈带的老白男说 "MAGA",其刺激力度丝毫不亚于你给一个中国男人说 " 匡扶汉室 "。

特朗普简直就是铁锈带老白男眼里的 " 刘皇叔 "。

如此 " 知行合一 ",也难怪为什么特朗普的支持率会这么高了。但问题在于:这个世界,终究是没有什么感情可言的,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算计和不可直视的人心。

铁锈带的失业工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特朗普身上,但他们的大统领其实并没有能力真正改善美国制造业的现状。

借用那句流传很广的话就是:想要让美国制造业复苏,除非上帝亲自拿着扳手去拧螺丝!

一、" 月薪一万四千美元,养不起一个大学生 "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发展制造业,工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越是高端的制造,对于工人的文化水平要求就越高。劳动密集的服装厂或许只需要初中学历就能进厂打工,但技术密集的汽车、飞机、精密设备制造业,则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工程师。

而众所周知,想成为工程师,你得先上大学。

但在美国,上大学这件事,基本已经和普通人无缘了。

我的朋友老雷,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在美国读的。他留学那会儿赶上了好时代——当年坐在白宫里的还是奥巴马,川皇还只是个房地产商人,中美关系远没有现在这么紧张。

老雷学的是工科,自己也对于机械很感兴趣,毕业后直接就进了波音。工作三四年后,顺利当上了西雅图工厂里的一个小主管,当时的收入相当可观,最高一个月能拿 30000 美元,即便平时也有 20000 美元的月薪。

要知道,一般美国的人均月薪也就三四千美元,波音员工的这个收入,在美国妥妥儿的算是中产了。

只可惜后来川皇上台,政策剧变,波音就不和他续签合同了,老雷只能回国工作。而当时和他关系不错的一位本地白人同事凯西,现在仍然在波音的生产线上。

故事,就要从这位名叫凯西 · 肯尼的波音小主管身上说起。

根据老雷的描述,凯西应该算是那种很典型的白人中产——自己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家庭美满幸福,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前几年波音凭借 787 系列的订单踏入巅峰的那些年,凯西的工资也水涨船高,月薪 30000 美刀的他并不需要怎么努力就供大女儿读完了大学。

但这几年,随着波音内部问题不断,凯西的收入开始下滑,这两年每个月就只有 14000 美元了。

虽然这仍然是许多普通美国人做梦都拿不到的高薪,但凯西已经供不起小儿子读大学了——为了圆孩子的大学梦,凯西不得不晚上另外找一份兼职来补贴家用。

是的,你没有看错,一个波音的资深工程师,一个标准的美国中产,为了供自己的小儿子读书,居然要做兼职。

一切都因为,美国大学的学费,已经贵到了连美国中产都吃不消的程度——商科 / 文科专业的学费,每年基本在 4-5 万美元,而一切需要进实验室的理工科专业,基本都要 7 万美元起步——一个美国中产半年的收入,只够孩子在大学读一年书。

其实,如果仅仅只是学费贵,美国人民吃点苦也能扛下来。大不了晚上出去找个兼职做做就好了。

真正要命的,是美国的助学贷款。

和中国真的冲着 " 助学 " 的贷款不同,美国的助学贷款是要赚钱的——美国针对本科生的助学贷款的利息已经高到了 6% 以上,针对研究生、博士生和在职学生的贷款利率则突破 8%。

你以为这是某些吃人肉、喝人血的金融机构的操作?这其实已经是联邦政府补贴过的结果了。如果是完全的私营金融机构,助学贷款利率可以给你干到 17%。

被咱们各种打击的网贷,利率也就这个级别了。

实际上,美国的助学贷款已经超越了车贷、信用卡债务,成为了仅次于房贷的第二大债务—— 3 亿美国人,居然创造了近 2 万亿美元的助学贷款,等于人均背着近 7000 元的助学贷。如果只算这么几十年下来拿过贷款的美国人,那就 4300 万人就足足背了 2 万亿贷款——人均 5 万美元起步。

甚至就连奥巴马,在入主白宫前四年才还清了自己的助学贷款。

当学生背上了如此高额的债务,那就不要指望学生们还能好好学习了。

老雷的本地同学,很多人读到大二 / 大三就发现自己已经没钱读下去了,只能先把课程冻结起来,然后出去找各种路子赚钱还债——一些女同学们选择了出卖身体,到网上找 sugar daddy 帮自己交学费。而男同学们的选择就比较残酷了,他们之中的一些人选择了去阿富汗服役——扛着机关枪和游击队真人吃鸡,不是为了什么理想和功勋,只是为了偿还自己那已经高到天上的助学贷款。

辍学,在中国的大学里是小概率事件,但在美国的大学里,简直不要太寻常。根据统计,美国高校的毕业率已经停滞了 3 年,辍学率常年维持在 29%。同一年进来的学生,总体的毕业率只有 62%。

100 个工科学生进了大学,最后毕业的只有 62 个,国内最差劲的大学也不至于如此。

工科大学生们都辍学了,还复兴个锤子的制造业啊?

于是,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效果的 " 黑色幽默 " 出现了——本应在美国工业复兴中发挥人才培养作用的美国大学们,如今却成为了制约美国工程师成长的阻碍。美国的大学和金融机构们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 " 教育金融复合体 "。

这个复合体,正在用 " 利滚利 " 的助学贷款,持续性、成建制地扼杀美国未来的工程师。

发展到现在,情况已经极为恶劣:读大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极为奢侈的行为,哪怕是月薪 14000 美元的中产也很难承担。能读得起大学的,要么是美国本土的富家子弟,要么是家里有钱的外国留学生。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想过对策,从小布什到奥巴马,美国政府曾经尝试过许多办法来解决助学贷款的问题。但最终,无一例外,都败给了资本——早在 20 年前,美国最强的那批做助学贷款的金融机构就已经拿出了上千万美元去游说参议员们,成功驳回了政府想要控制助学贷款的计划。

而且,美国最顶尖的大学全是私立大学。你政府有给补贴的动机,那我就有涨学费的自由。而且学费越高,学生贷款就越高,我赚的就越多,何乐而不为?高管们在学校里领着一份工资,出了校门还能拿金融机构给的好处费。

你说金融机构为什么要给学校高管好处费?因为这样学校的高管们才有动力给学生推销更高利息的助学贷款啊。

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成长起来的我们无法理解,但在美国简直不要太常见。

在这个体系里走出来的美国年轻人,个个身上都背着连本带息十几万乃至几十万美刀的贷款,你让他们如何有耐心去工厂里打螺丝赚钱呢?

对中国学生来说,进互联网大厂、搞金融仅仅只是一个更好的出路,但并不是刚需。但对美国的学生而言,除了互联网和金融,还有什么合法的行业能让他们赶快还清贷款呢?

面对这样的一个成本体系,你说美国人要怎么样才能培养出足够撑起制造业的工程师军团呢?

对美国学生来说,或许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学好中文,然后来中国留学。但很遗憾,这条路也已经被封死了——你拿着中国学历申请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是可以被承认的,但如果你拿着中国的学历想在美国当律师、当会计、当医生,那大概率就是做梦了。

需要你花钱的时候,他们会承认你的中国学历。当你需要靠中国学历挣钱的时候,他们可就不认了。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提到中国的本科教育,给美国输送了大量的 AI 人才。某种程度上,这其实也是美国这种教育体系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能顺利读到硕士、博士毕业的美国学生,确实太少了。

二、外来的劳工,救不了美国制造业

既然本土力量培养不起来,那外国工人可不可以呢?

理论上可以,但现实中却有很多问题。

引入外籍劳工,在美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种植园里的黑奴到死在铁路工地上的华工,MAGA 之前,美国人在引入外籍劳工这件事上没有任何负担和包袱。

老雷当初在波音的时候,就已经见识到了当外籍劳工进入美国制造业企业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了——波音引入印度工人这件事儿,这几年可太典型了。

用老雷的原话就是:" 自从印度人开始进入生产线,清洁程度就每况愈下 "。

具体来说就是:你甚至可以在车间的生产废料垃圾箱里发现汉堡盒子、饮料瓶之类的生活垃圾。

在现代化工厂里干过活儿的兄弟姐妹们应该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有人在产线上吃饭、喝饮料,这意味着车间里的管理制度已经出现了重大疏漏。

这种纪律涣散,反映到了生产中就变成了各种各样影响生产效率的小麻烦——备件总是不能出现在指定的位置,印度工人并不会严谨按照要求放置备件,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生产线的设计都会充分体现工程师的思维,每一个螺丝、每一个垫片的备料位置都有讲究。但印度工人往往就是单纯堆积,线缆、铆钉、螺丝,管你这啊那的,直接堆在一起。

这么离谱的工人是怎么进来的呢?

答案非常直接:走后门、攀关系——进入波音生产线的印度工人,基本都是靠乡党、裙带、血缘关系进来的。

确实是有培训,但你指望一年的培训就能培养出一个能在飞机生产线上熟练干活儿的航空工业工人?这些印度的工人们,甚至连语言问题都没有解决——虽然生活上用英语交流没有任何问题,但只要涉及专业词汇,立刻就变得难以沟通。

凡此种种,无不在说明一件事:引入外籍劳工,其实并不能帮助美国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时候,甚至还不如不引进。

更不谈什么毒品、肥胖、酗酒、犯罪的问题了,老雷在波音工作的那些年,隔壁厂房就发生过工人因为被警察逮捕、酗酒等问题无法及时上岗干活儿的事情。

特朗普上台后,MAGA 主义开始盛行,所有工作岗位都要美国优先——波音就不再和老雷续签了。老雷的岗位被空了出来,留给了未来某个不确定的美国本地人。

但问题是:这个坑,真的能填上去么?

结尾:为什么中国是制造业的天选之国

综上所述,老局认为:不谈供应链重构的难度,不谈美国超高的用工成本,不谈各种基础设施,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美国已经事实上丧失了复兴制造业的条件。

美国靠资本堆积出来的这个教育体系,在科研领域的实力确实是一骑绝尘的水平。毕竟科研就是要靠烧钱才能烧出结果。因此,我丝毫不怀疑美国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在研发、设计环节上的实力。

但落实在制造上,那我可就完全不看好美国制造业的未来了——因为高昂的教育成本,天然就与强大制造业所需要的海量工程师相矛盾。因为制造业注定是一个辛苦的行业,注定是要你真的撸袖子上的——哪怕是最高端的芯片制造,台积电的工程师们也经常要加班到后半夜。

我们总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吃了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是怎么来的?

不谈我们统一的大市场、不谈我们完善的基础设施,单纯从人才的培养来说,中国培养工程师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211/985 大学的学费,十几年前我上学的时候是每年 4500,现在才涨到每年 5000;中国的助学贷款,利息低到令人发指,几乎可以认为就是免息——只要你毕业后能找到个正经工作,还款上基本没有任何压力。

说到底,中国的公立教育体系,它确实对普通老百姓特别友好。

从小学到大学,学费都是国家定死的标准——有钱人家的孩子和工薪阶层的孩子交的学费差不多,想多花钱都没地方花。这就给普通家庭的孩子留出了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上升的通道始终是打开的。

而且,绝大多数的制造业岗位,其实并不需要你是 C9 毕业的天才。制造业需要的,是大量踏实能干的普通人才,比如生产线工程师这类岗位,年薪十几万到小几十万的,普通 211 或者二本毕业生完全能胜任。

这事儿我深有体会——上周阿里的人力资源高管来聊天,他说阿里盘点岗位时发现,大部分工作(比如普通运营岗)根本用不着清华北大毕业生,普通 211 的学生完全够用。毕竟咱们又不是造原子弹,日常企业运作需要的是能踏实干活的人。

反观美国那套精英教育体系,虽然能培养出顶尖人才,但普通老百姓想翻身特别难。私立学校学费贵上天,穷人家孩子根本读不起。结果就是精英永远是精英,平民很难出头。更可怕的是韩国那种模式——把教育和医疗完全交给市场,现在韩国人卷生卷死,幸福指数跌到谷底,这就是资本野蛮生长的恶果。

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教育和医疗这两个领域,天生就带着公益属性,绝不能完全让资本说了算。国家必须牢牢把住方向盘。现在总有人吐槽中国高考制度,但现实是——这套体系恰恰和制造业需求完美匹配。咱们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就是这套教育体系源源不断输送的 " 合格零件 "。

如果美国可以狠狠地扶持公立大学,如果美国可以打破教育金融复合体的控制,如果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引入中国工人,我相信美国制造业,纵然不能复兴,起码也能得到极大改善。

只可惜,没有如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星海情报局,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想要复兴美国制造业,除非上帝亲自拿着扳手去拧螺丝》,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话要说...